(杂谈)中医衰败的真实原因,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西医化!
作者:百度贴吧吧主:huyun137
有人说中医拒绝西医化是固步自封,不能与时俱进,其实不然。但是现在我们论证这一点时只会说中医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古人智慧胜过今人,科学永远赶不上中医,这种论证很片面,在论辩中很容易处于下风,现在,我要提供一个崭新的观点:科学不是只有西方科学一个体系,现代科学姓西不姓中,中医是另类科学,不同科技各自特点无所谓高低优劣,自然也没有必要改造,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特点,应该做的是在保持自身理论体系完整、互不干扰对方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互补长短、各显其能,而不是杂糅出个四不像,否则会互相干扰对方正常发挥作用,作用各环节无法有序交替,降低疗效。
许多人按照西方科学的评判标准,把中医的医理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视为牵强附会之词,认为应该与时俱进,用西医的细胞等概念,认为中医医理是科技不发达时期的产物,是错误的,西医医理是科技发达时期的产物,是正确的,其实这是个误解。他们认为科学只有一个,不应该分东西方,认为现代医学是不分东西方的,于是用西方科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发现不符合,便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其实,科学不是只有西方科学一个体系,现代科学姓西不姓中,中医使用与西医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体,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学术体系有着不同特点,评判标准不能完全互相套用,比如你能用芭蕾舞的评判标准评判京剧吗?所以,不能用西方科学的评判标准评判中医。
科学不是只有西方科学一个体系,中医是另类科学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中国传统科技是一套有着悠久历史的科技体系,而且科学形态与西方科学迥异,自成体系。当然,大家会感到莫明其妙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科学怎么不只西方科学一个体系?”关于中国传统科技的具体内容,后面的楼层会做详细介绍。许多人认为真理是确定的,所以科技只有一种,是一元的,这是混淆了真理与探寻真理的方法、真理的表达形式的概念。真理是确定的,但是探寻真理的方法和真理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世界,就会得到不同的探寻真理的方法和真理的表达形式。把西方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表达真理的形式作为衡量“科学性”的标准,认为不符合西方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表达真理的形式的学术体系是“伪科学”,是以偏概全、荒谬无稽的,必将扼杀大量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锁链。
用一个比喻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世界就像一个图书馆里的所有图书,不同的科学体系采用不同的标准将这些图书进行分类,得到的结果自然也有不同,甲分类方式得到的一个类别含有图书ABC,而在乙分类方式中图书ABC分属于三个不同类别,而乙分类方式的一个类别含有的另外三本图书DEF,在甲分类方式中同样分属于三个不同类别,两种分类方式得到的类别相互交叉,就像这样,中国传统科技的一个概念可以分属于西方科学的几个概念,就像某种分类方式中的一个类别含有的所有图书可以分属于另一个分类方式的若干类别一样,如中国传统科技的“气”是对所有相对弥散的存在形式的统称,包括西方科学物质中的气体,也包括西方科学的能量、信息、场(如电场、磁场),还包括西方科学某些暗物质、暗能量,以及一些西方科学未发现的存在形式,而西方科学的物质,也分属于中国传统科技的“气”和“质”(气体属于气,液体固体属于质),就像你不能用一种图书分类标准评判另一种图书分类方式得到的结果一样,你不能用西方科学的评判标准评判中国传统科技。而你现在用西方科学的评判标准,觉得“气”无法准确对应西方科学的某个概念,便把它打为玄学迷信,不是很可笑吗?这难道不和用足球标准评判篮球一样荒谬吗?
一个学术体系只要有充足的证据、严谨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凭空猜想,就能被称为科学,而充足的证据不等于实验,不等于实验能否进行以及其重复性,实验只是证据的众多形式的一种,仅适用探寻观察难以确定原理、影响因素简单且与其他事物分离互不作用干扰的自然原理,并不适用探寻系统复杂、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与外界相依存不可分割的自然原理,有些东西只需对现象的观察、严谨的逻辑推理就可以确定是对的,根本就不需要通过实验证明,有的甚至无法用实验证明,比如阴阳五行等取象比类的“象”与“象”所在的事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只需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就可以证明,你怎么把它们分离进行实验?再比如历史上现象的原因,你怎么通过实验探寻?如果实验能进行以及其有重复性才能算科学,那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就是伪科学了,充足的证据、严谨的逻辑推理也不等于符合已有科学的概念公式定理,已有科学的概念公式定理未必是对的,西方科学经常是今天说一个,明天又推翻了。另外,充足的证据、严谨的逻辑推理也不等于一定得是西方科学能解释的,即所谓“有科学依据”,难道西方科学不能解释就是错的?这真是强盗逻辑!同样,充足的证据、严谨的逻辑推理也不等于符合业内院士专家权威的言论,业内院士专家权威的言论就等于真理?他们就不会犯错误?没听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是搞笑。
当然,有人试图用“科学无国界”来说明没有西方科学以外的科学体系,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说,科学研究的成果,应该由全世界共同享用,和“艺术无国界”一个意思,不是说没有西方科学以外的科学体系。
还有人说,中医概念模糊,什么元气、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精神,就是玄学,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西方科技的语言环境,觉得这些概念无法与西方科学概念准确对应,便无法理解,于是觉得是玄学,概念模糊,还是那句话,不同学术体系有着不同特点,评判标准不能完全互相套用,比如你能用芭蕾舞的评判标准评判京剧吗?这难道不和用足球标准评判篮球一样荒谬吗?所以,不能用西方科学的评判标准评判中医。
还有人会说,就算中医是另类科学,中医也落后于西医吧?中医相比西医就像蒸汽机相比电动机,西医有那么先进的仪器,深入分子水平的论述,比中医先进得多。任何学术体系都不应该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创新,不断完善自我,这也不对,中西医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特点的学术体系,二者的不同决定它们互有长短,无法用同一评判体系评判,自然也就无所谓高低优劣,各自特点所具有的优势是对方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都达不到的。中西医各自诊疗体系是在不同的学术体系下选取形成的,融入了适应各自学术体系的特点,不适合用对方原理运用,比如中药成分及作用原理复杂,西医的还原论难以驾驭,中医的取象比类却能轻松运用。一个学术体系发挥作用有前提,就是自身内部整齐有序,作用各环节有序交替,正常发挥作用过程不受干扰,现在你把中西医生硬得结合起来,把整个理论实践体系都弄混乱了,中西医因不同的性质互相干扰对方正常发挥作用,作用各环节无法有序交替,还能发挥作用,治好疾病?那真是天大的笑话!
一些中医药大学教授也大放厥词,说什么“与西医结合是中医的唯一出路”“纯中医没有发展前途”,能说出如此荒谬可笑的话,这些教授真是误人子弟。不错,中医确实要与时俱进,要创新,但与世俱进不等于西医化,中医是有着与西医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特点的学术体系,有自己不同于西医的独特的发展方式,难道提取中药成分才算创新,新配制一些方剂就不算创新?难道用西医原理开中药才算创新,随实际需要将诊疗分得比黄帝内经更细就不算创新?比如说可以将元气分得更细,如与猪元气相同部分、人独有的部分,将脾胃不合分成更细的类型;再比如说,还可以发明“补元气仪”,技术手段不低于西医,但都是运用中医医理运作仪器。西医经过发展,相比中医确实有一些优点,但并不应该生搬硬套,不能直接套用细胞核糖体等概念,否则就把整个理论实践体系都弄混乱了,要把它翻译成中医的语言表达形式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才能运用,就像有人发现别人书法用笔力度不如自己,可以帮他改进,但不能将自己书法的所有特点都强加到他上面,不能破坏他的风格,否则会破坏书法的多样性,而是将自己用笔力度的书法优势转化成他的风格传输给他。后面的楼层会讲怎样把一些西方科学知识翻译成中国传统科技的语言表达形式。一个学术体系创新要建立在继承基础上,保持自身独立特色,为了创新抛弃中医自身特色,那还能叫中医吗?那干脆不要中医算了。他们认为中医要西医化来与时俱进,根本就是认为只有一个科学,认为古人科技不如现代人,实际上,中医是另类科学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不同的科技有不同的发展路线方式,并不是把自己改造成另一套体系的科技,不同科技各自特点无所谓高低优劣,自然也没有必要改造。
有人会问:“既然不能生硬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结合总行吧?”等你什么时候把中西医不同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再谈有机地结合,有人说,中西医结合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会引发科技革命,当然,如果西医在中医取象比类方向寻找自己尚未发现的部分、作用机理,确实可能引发科技革命,从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中确实可以找到一些启迪,转化成自己的诊断治疗方法而攻克一些疑难杂症,但这不等于把中西医生硬得结合起来,你看看现在西医化严重的中医院,有几个医生治得好病?连常见病都治不好,何谈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取得突破,引发科技革命?
当然,有人会质疑:“难道中西医结合没有取得成效吗?维C银翘片不就是最好的中西医合剂吗?还有,把抗疟剂的中药和西药合用,不也很奏效吗?”说白了,这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而已,你看更多时候,中西医合剂奏效了?开那么多中西医合剂,非但吃了一两年都治不好病,还吃死人,比如上次静安中西医结合医院开了一大堆何首乌,不就把人治死了?中西医结合奏效只是极个别案例,用极个别案例说明它有用,真是荒唐可笑。
正如中里巴人所言,中医与西医就像国画与油画、茶与咖啡一样,各有所长,本来就没有优劣,而国画与油画同画一处便为涂鸦,茶与咖啡同倒一处便为污水,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特点,应该做的是在保持自身理论体系完整、互不干扰对方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互补长短、各显其能,而不是杂糅出个四不像,否则会互相干扰对方正常发挥作用,作用各环节无法有序交替,降低疗效。杂糅出个四不像后,从中医标准看,不符合中医诊疗标准,无法发挥中医诊疗标准所具有的效力,从西医标准看也是如此,不伦不类,中西医各自的优势都失去了。现在中医药大学学生受西式教育,只会用西医仪器,用不来中医四诊,而中药成分作用、作用原理极为复杂,还原论很难搞清楚,于是没什么疗效,还给病人留下了中医治病慢的错觉(其实中医治急性病很快,有时数剂即愈,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有些中医本来能很快治病,为了谋取生存就故意不开好药让你一直吃药或者使用西医仪器),却反过来说阴阳五行的不是,说中医固步自封,真是可笑!可悲!
楼主郑重声明:我引用这些西医化验并不是说应该用西医视觉衡量中医,而是写给那些崇尚西医化验的人看的,初步消除他们一些误解,毕竟没有西医化验他们无法信服。
前文曾说中药成分及作用原理复杂,西医的还原论难以驾驭,有人不服了:“有什么复杂的?不就是化学成分发挥作用吗?跟西药有什么区别?”甚至认为把一味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就可以了,方剂的君臣佐使根本没有必要;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必须经过现代医学小白鼠实验检验;既然这些人崇尚西医化验,那我就让他们看看下面这些内容。
西医使用西药也要处方,处方中常常使用两种以上的西药,但是,这两种以上药物的作用是各自独立并行的,不允许多种药物互相作用,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药物混合使用,同样如此。西药处方的总功效,是各药单独作用的并行,不讲甚至不准“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功效。而中医使用方剂所讲究的,是中药需要通过多种药物互相作用增强疗效、减弱副作用。
研究发现,组成方剂的中药在煎煮和生效过程中,各药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和改变药性和药效,有的会产生新成份发挥原药所没有的作用。各药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在不发生化学反应时影响、增强和改变各自的药性和药效。如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白虎汤退热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43,白虎汤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其中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
药间相互作用能引起化学组成的变化,形成新物质,生脉散通过煎煮,人参皂苷水解转化,使Rg3、Rh1从微量成分变为主要成分,同时产生新成分5-HMF;麻杏石甘汤中甘草与麻黄配伍,其成份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锌络合物,借助其脂溶性进入细胞内与核酸结合,影响微生物核酸的正常生化功能,发挥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方剂配伍的化学研究发现,药物在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溶出率有明显差异,柴胡与牡蛎同煎,牡蛎可中和酸性物质,能抑制柴胡皂苷的分解,可提高柴胡皂苷的煎出率;葛根与含芦丁、槲皮素的药材同煎,芦丁和槲皮素的溶解度比在没有葛根的纯水中增加6.5倍;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可使黄连中小檗碱的溶出率降低。
相畏——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研究发现,毒性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溶出率也有明显差异,槟榔与常山配伍,槟榔中的鞣质与常山中的生物碱可生成鞣酸生物碱沉淀,通过沉淀反应降低常山生物碱的溶出率,收到降毒的效果;附子中含有的乌头碱毒性极大,甘草中含有甘草酸,附子配伍甘草,在合煎时甘草中的甘草酸与附子中的乌头碱形成复盐使乌头碱的溶出率降低22%,故有“附子得甘草性缓”之说。
对麻黄汤进行的现代研究发现,通过君臣佐使配伍后,该方的作用功效及有效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证实麻黄配桂枝可以汗,桂枝与麻黄协同发挥解热作用;麻黄配杏仁则入肺平喘止咳,麻黄配桂枝及杏仁可祛痰抗炎;麻黄汤各药配伍煎煮后,麻黄碱的含量较单味麻黄水煎液中的含量增高,而减去与麻黄配伍的任何一味药,或变化方中的药量配伍比例,麻黄碱含量都会明显减少。实验显示,配伍中确实力大者为君,臣药佐药对君药的功效有加强作用。
西药不允许药物在体内转化出新成分发挥原来没有的药效,只允许转化后排出体外,而中药需要药物在体内转化出新成分发挥原来没有的药效。
特异性是西药作用的特点,其药代动力学阐明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是,西药进入体内在发挥药理作用之前,药物本身不发生什么变化或转化,通过吸收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运转至各组织器官,发挥药理作用,最后被排出体外。在这个代谢过程中,不允许药物通过转化产生或发挥原来没有的药理作用。但它有另外一种性质的转化,即在代谢酶、特别是肝脏药物代谢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灭活或活化),使药物以水溶性高的解离型代谢物迅速从肾排出。这种转化的目的不是治疗,而是促使药物排出体外。
方剂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机制和过程与西药不同。方剂进入体内,同样有药物的运转、吸收、分布、排泄等过程,但是,还有许多西药所没有的更复杂的转化机制和过程,而这是方剂生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①
转化环节多样。远不限于代谢酶和肝脏,几乎涉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所有层次。一个方剂往往同时或先后通过几种不同环节的转化,最后从整体上发挥综合治疗效应。
②
转化的性质复杂。不只是一般的化学反应或生物学转化,不只是为利于肾脏排泄而进行的转化,而是通过转化,产生出二次产物或效应,甚至多次产物和效应,进而发挥特定作用,呈现为治疗功效。
③
转化的作用深刻。方剂对病机的调理,是从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层次上,对生命活动的基本机制进行的调节,使这些机制从不正常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经体内微生物系统的转化而生效。
研究发现有些中药被微生物转化出的代谢产物,对另外的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如一些清热解毒药物,体外实验虽可抑菌,但浓度很高,在体内难以达到这样的高浓度,其在体内作用是由微生物转化而来,如穿心莲、金荞麦、白花蛇舌草无论在体外或体内均无明显抑菌活性,却可治疗感染性疾病;穿心莲水溶性黄酮部分体外抑制痢疾杆菌力较强,但对痢疾患者却无效,抑菌力很弱的内酯部分的疗效反而明显。
芦荟苷的泻下作用,经大鼠实验发现,芦荟苷对普通大鼠完全无泻下作用对无菌大鼠也无泻下作用,但使无菌大鼠单一地感染人的代谢菌,则可引起剧烈腹泻,显示芦荟苷的泻下作用是由人的代谢菌转化出来的。
中药中所含的多种苷类成分,因其分子量大、亲水性高,不易被肠道直接吸收,只有被益生菌水解成苷元才能被肠道吸收发挥药效作用。
通过调理肠道的微生物定植条件,纠正细菌易位,呈现为抗细菌感染功效。细菌易位是肠道细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其机制是肠道黏膜的某些异常改变,使原有的微生物定植条件发生异常,原籍菌不能生存,外籍菌移位来定植,由菌群移位形成感染。研究发现,在大黄的多种作用中,有一种重要作用是促进肠蠕动、清除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改善和保护胃肠黏膜屏障、纠正细菌易位,由此可以治疗由细菌易位而发生的肠道感染性疾病。
经与药物代谢有关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成分发挥原来没有的药效。
六味地黄丸有多种治疗功效,有些功效无法从原药的药理作用来解释,有人进行“六味地黄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中分析鉴定出口服六味地黄丸后11个血中成分及其生药来源,其中有4个成分为代谢中的新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维持长时间的血药浓度平台期,与口服单体化合物的体内行为明显不同。发现1号成分5-HMFA是由地黄、泽泻、山茱萸三味中药在代谢中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新成分,可明显地改善实验动物的血液流变、血小板聚集率、细胞黏附因子等,有很好的补肾功能,显示5-HMFA为六味地黄丸治疗衰老和血瘀的有效物质基础。
中药通过对身体某些部分的作用间接转化出药效,西药不能,而是只能通过药物本身直接作用产生药效。
研究发现,补肾方在临床治疗中呈现出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不足的病症有治疗功效。但研究证明方内各药均不含类皮质激素样物质(或其前体)。在实验中发现,如果把实验动物的肾上腺切除,则该方不再呈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而有些助阳药,临床上有明显增强性功能的作用,但在切除性腺的动物身上,则无这种激素样作用,显示性腺在药与效之间起了中介转化作用。
近年有研究发现,二地鳖甲煎能抑制睾丸间质细胞凋亡,可能是中药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左归丸、右归丸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组织结构,延缓其老年性变化,由此而生的效应却难从左归丸、右归丸的药理成分直接说明。
关于中药的抗肿瘤研究发现,中药不仅可干预癌细胞的正常代谢、破坏癌细胞的结构、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还可通过改善血液理化特性、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来增强抗癌能力,抑制致癌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防止癌细胞转移;有些中药通过对免疫细胞及因子进行良性调节,干预肿瘤细胞逃逸,发挥扶正抑癌的作用。
研究发现,人参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的良性调节,才转化和表现出多种重要功效。前苏联学者拉扎雷夫曾把这类药物及作用称为“适应原”,它能调理和改进机体的适应功能,增强非特异性防御能力。已知人参、红景天、刺五加、冬虫夏草等属于这类药物,黄芪、党参、五味子等也有“适应原”的作用。
一些人不懂方剂作用原理,做了大量拆方研究,但都不成功,原因是拆掉了方剂各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什么屠呦呦研究那么多药会失败?就是因为她忽略了方剂内各药的相互作用及其转化,那些药本来是在一个方剂里与其他药配合才能发挥作用的,可她偏要拆开研究,一个个化验成分,所以她失败了;仅凭对一味中药成分的分析发现毒性成分就认为其有毒,不能用,甚至说中医毒死人,却没注意其他药可以削弱其毒副作用,如只凭常山含有毒性物质就断定其会毒死人,不能用,却忽视了方剂内其它成分对其毒性的抑制;只凭某味药体外实验无用即断定其无用,说中医没用骗人,却忽视了它在体内的转化及间接作用,如只凭一些清热解毒药物体外实验虽可抑菌,但浓度很高,在体内难以达到这样的高浓度就断定其无抑菌用,却忽视了它在体内的转化及间接作用,这些也是西医与西医化的中医用所谓“有效成分”开药无效的重要原因。
当然有人会问:“既然发现了这些原理,那用这些原理开药不就行了?”其实,中药完整作用机理很复杂,远不止这些,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无法驾驭复杂系统(原因在对中国传统科技的讲述中有介绍),比如说你有没有想过,许多疾病的微观机理很复杂,西医发现的只是其中极小部分,而这些疾病很复杂的微观机理可以分成若干类型,不同的方剂组成的不同的复杂体系正好适用不同的类型?这就不是单一成分在发挥作用,仅凭西医判定的谓“有效成分”无法发挥方剂的整体功效。退一步讲,即使只有这些原理,也能把西方科学的还原论累得够呛了。
有人会问,你怎么保证中药这种复杂的发挥作用机理不会对人体有害?当然是凭取象比类适合驾驭复杂系统的特点。首先,中医通过阴阳五行、升降浮沉、固涩泻下中和消减了许多偏性、副作用,对人体某些部分是否直接伤害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当然,对于其他方面的偏性、副作用(并非直接伤害,而是使整体中某部分过强或过弱打破整体平衡间接破坏整体),中医有一个综合的评价标准:和解,如调和脾胃、和解少阳,还有补益(有好处,间接说明不会伤害),如补益气血,当然,这个标准是有些笼统,但是它能确保基本无副作用偏性,而再加上中药和方剂本身就是个复杂的系统,有着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自然少了许多简单系统所具有的偏性,也就更能保证无大的副作用。对于合用药物可能产生的不好的影响、毒副作用,中医有特别的说明:相恶——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相反——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十八反)
还有人会问:“中医怎么知道这些化学原理、微观机理?中医开药不就是用所谓的辩证论治?”实际上,这些只不过是真理的不同表达形式,无所谓谁对谁错,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世界,就会得到不同的探寻真理的方法和真理的表达形式。关于这一点后文对中国传统科技的论述中会有详细论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用西医医理检验中药毒副作用是不可靠的。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无法驾驭复杂系统,经常是今天发现了某些部分规律,明天又发现了另一些可以得出相反结论的部分规律推翻了今天的结论,凭借西医的所谓“成分鉴定”不能判定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的成分是复杂的,各成分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化学反应削弱副作用,即使是单位成分,西医的认识同样不全面。因为人体同样是个复杂系统,它今天发现对人体某部分的影响,认为这会影响人体健康,明天发现了另一些部分原理后又认为该影响对人体有益处,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能用小白鼠实验检验中药毒副作用(它的指标对人体认识同样不深刻,因为对人体没有完全掌握,无法完全准确判定这些指标代表的对人体影响是否有害,今天搞一套指标,明天又推翻,而且小白鼠和人不一样)
先初步说明为什么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无法驾驭复杂系统,取象比类适合驾驭复杂系统:西方科学的特点是这样的:今天创立一个理论,明天又将它推翻了,永远都要往前学,因此十九世纪的解剖学著作不能用作现在的教科书,探寻万物原理也不可能从老祖宗那里找答案,而中国传统科技的《易经》等由取象比类产生的事物却非但不会被推翻,而且亘古弥新,永远都能用作指导。因为西方科学力图寻找最简单的成分来描述宇宙规律,而整体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很难全部掌握枚举,一般只能掌握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准确说明宇宙规律,容易忽略一些起重要影响的部分,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经常是今天发现了某些部分规律,明天又发现了另一些可以得出相反结论的部分规律推翻了今天的结论,而且即使完全掌握了,推演起来也会相当麻烦,而中国传统科技每一种分类标准都是万事万物、整个整体通用的,分类后就把万事万物、整个整体与分类标准有关的部分全都考虑了,如取象比类直接取出万事万物、整个整体共有的“象”,把万事万物、整个整体与“象”有关的部分全都考虑了,不论再发现什么,这个分类标准、象都是通用的,相关部分已经全部考虑了,自然日后无论怎样细化都不会被推翻。打个比方:南北朝时北齐的第一任皇帝高洋少时勇毅聪慧,老爹高欢有一天想试试六个儿子的才干,拿出一团乱丝让几个儿子理清,诸子皆束手,唯有高洋上前抽刀就砍,说“乱者须斩”,颇合老爹心意。西方科学就如同一根根理清乱丝的诸子,得出结论很累,又经常犯错被推翻,中国传统科技则如同快刀斩乱麻的高洋,方便快捷而且永远不会被推翻。
此外,我们还要破除一些对中医的误解
中医的脾和肾不是人体的脾和肾?
一些人看到中医的“脾主运化”“肾藏精”“肾主骨”“肾开窍于耳”,然后对比西医,脾不能消化吸收,肾只能排放尿液,就断定中医的脾和肾不是人体的脾和肾,当然,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确实不应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并不只是对一个真理的分角度阐述,而是讲述的对象都不一样),但是,你要注意,中医的脾指的是胰脏,肾包括肾脏和肾上腺,下面引用一些西医内容加以说明(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中医的脾指的是胰脏,肾包括肾脏和肾上腺”,让那些崇尚西医的人更好理解,并不是说要用西医标准衡量中医,也不是说这些就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先证明中医的脾指的是胰脏。中医“脾脏”概念的建立,当首先来自于解剖,但在《内经》中没有发现记载脾脏的解剖形态,只有“脾与胃以膜相连”。《难经.四十二难》中有“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的描述。据其描述,当明显指的是胰脏,胰脏本身既是内分泌腺也是外分泌腺,其在解剖上分为胰体和胰腺,颜色不一样,散膏半斤指的就是胰体部位,另其总体呈现灰红或淡红色,正与“主裹血”的描述相对应。胰腺外分泌腺分泌的胰液含有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体现了中医脾的“化”的功能,其内分泌腺则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胃泌素、胃动素等多种激素到血液中。从其功能和胃功能的酸碱互补性和功能的密切相关性,可以将其与中医“脾”的功用对应起来。《内经》云“脾与胃以膜相连”,和胰脏的解剖位置也相符合。《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和胰脏的样子也类似。当时翻译西医典籍的人,误解了中医脾的意思,而将另一个器官翻译成了脾,可现在居然仗着之前的错误质疑中医,唉!
1. 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中医的肾的功能包括肾上腺的功能
2. 肾藏精气,精能生髓,髓居骨中,充养骨骼,故肾脏之气主骨、生髓。
3. 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聚为脑,故肾生髓,通于脑
4.
5. 肾气通于脑与肾上腺有关:
其一、因为肾对氨基酸有比较强的代谢作用,肾小管对人体必须氨基酸——丙氨酸有重吸收功能;而苯丙氨酸又是合成必须氨基酸——酪氨酸的基本物质,而酪氨酸又是生成儿茶酚胺和黑色素的物质。儿茶酚胺类物质——多巴胺是脑神经的一种神经递质,若是多巴胺生成不足,就会发生脑神经病变。而且多巴胺又是肾上腺髓质合成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的前体物质;而去甲肾上腺素既是外周神经递质又是中枢性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在神经兴奋传导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指肾脏与氨基酸的代谢和重吸收作用与多巴胺生成的关系,言肾气通于脑。
其二、肾脏和脑组织细胞一样都能合成γ—氨基丁酸,此物质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而且肾上腺皮质所产生的皮质激素的“应激功能”,使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适应和防御有重要作用。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和应急功能都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反映。当然还有一些其它没有被发现的与肾气通于脑有关功有待进一步论证。
6. “肾主骨”,“肾者,主骨,作强之官“:肾脏和肝脏均有生骨的生理学意义;也就是说生骨的物质主要是VD,而肾脏的组织细胞的线粒体的羟化酶,能对经肝脏将VD3转化成的25-羟胆钙化醇,转化为1,25-二羟胆钙化醇,其生理功能比D3大5~10倍,这是人体内存在的活性最高的VD。而VD3,25-羟胆钙化醇,1,25-二羟胆钙化醇三种物质均能促进肾脏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功能,骨的重要成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干骨内的有机物包括骨胶元纤维和粘多糖蛋白,二者各占30~40%。其余约60~70%为骨盐,骨盐包括磷酸钙、碳酸钙、氟化钙、氯化钙等。骨盐的沉积提供了骨的硬度,强度,而有机物则能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
7. 肾气通于耳与肾上腺有关:第一,肾上腺分泌的皮质激素可能有增强内耳细胞ATP酶活性和促进细胞氧化的代谢过程。第二,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激素,而耳蜗组织细胞中含有醛固酮受体,醛固酮就是肾主耳,开窍与耳的物质基础。第三,铁是肾开窍于耳的生物化学的物质基础,因为肾脏能通过含铁酶参与内耳细胞呼吸和生物氧化过程,肾虚导致铁代谢障碍,而造成耳功能障碍。
8. 而且,补肾方在临床治疗中呈现出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不足的病症有治疗功效。
中医真的用人血馒头治痨病?
中医确实有一些方药用人血,本草纲目
人部第五十二卷
人之一人血记载了一些不悖于理的方子,但本草纲目没有说人血能治痨病,只说能治“羸病患皮肉干枯,身上麸片起,又狂犬咬,寒热欲发者”,而且是“刺血热饮之(藏器)”而流行用人血做药物的,是古代的西方。后文引用一些西方古代用人体作药物的证据:
过去,在欧洲大陆,被砍头罪犯的血液是许多癫痫患者的药物。
在丹麦,年轻的安徒生看到许多父母让他们的病孩喝从绞刑架下流淌的鲜血。这种治病方式很普遍,刽子手通常会让助手们用杯子接住从死刑犯脖子处涌出的血液。
有时,病人可能采取更为快捷的方式。在十六世纪的德国,一个无赖抓住了已被砍头的罪犯身体,在身体倒下前,直接从断头处喝血。
欧洲人直至二十世纪依旧嗜食人肉,当时人们认为新鲜血液具备很高药用价值能有效维持生命活力,十六世纪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斯相信血液适宜饮用,他的一些信众建议喝活人血,这一提议没有成为普遍的行为,但是穷人可以向刽子手支付一点小钱,在行刑处决后立刻获得一杯温热的鲜血。
在日耳曼国家,刽子手被视为一个既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又几乎充满魔力的治病术士。
一份1679年的法国处方记载了如何将血液做成酱料。
1847年,一个英国人获得一个药方,将年轻女孩的颅骨粉和糖浆混合在一起,医治他女儿的癫痫(他照做了,但据说没有效果)。
1908年,在德国的一个行刑架还有人试图喝血,这也是人们所知最后一次喝血治疗行为。
中医对脑的认识不够?
道教医学对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有论述,《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另外,心脏与精神活动确实有一定联系,一些人换心后改变性格,甚至梦到心脏原先主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后文引用一些例子做证据:
人类的记忆和个性可否通过器官移植“遗传”到另一个人的身上?许多科学家都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然而美国亚里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历经20多年调查研究,得出惊人结论:至少十分之一的器官移植患者都性格大变,“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性格……
移植小伙子心肺
突然爱吃“肯德基”
据英国《每日邮报》、《每日明星报》13日报道,1988年,美国前芭蕾舞蹈家克莱尔·西尔维亚47岁时接受了心脏和肺脏移植手术。然而自她接受心肺移植手术后,性格平和的她开始变得非常冲动和富有攻击性,并且爱喝啤酒、吃本来并不喜欢的肯德基炸鸡块。
由于自己个性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西尔维亚决定展开调查,她不知道是否自己发疯了,还是继承了心肺捐赠者的记忆。在经过艰苦的查找后,西尔维亚发现她的心肺捐赠者是名叫做蒂姆的18岁男孩,他死于一场摩托车事故,蒂姆生前不仅富有攻击性,并且最爱吃肯德基炸鸡块。
移植受害者心脏
梦到凶手逮嫌犯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了一名7岁的美国小女孩的身上。这名小女孩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当这名7岁女孩列入心脏移植等候者名单不久,就等到了一颗合适的捐赠心脏,这颗心脏的主人是一名10岁小女孩,她在几天前不幸被人残忍谋杀了。
当这名7岁小女孩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后,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她压根不知道这颗捐赠心脏的来源,但她从此却开始频频做噩梦,梦到自己被人谋杀了。令人震惊的是,这名7岁女孩对梦中的凶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她对凶手的描述是如此精确,美国警方靠她提供的“凶手线索”,竟然一举逮住了那名残忍谋杀10岁女孩的凶手!
移植音乐家心脏
突然爱写诗谱曲
人类的记忆和个性可否通过器官移植“遗传”到另一个人的身上,一直是医学界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许多科学家认为上述的例子只是个案。然而日前,美国亚里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在历经20多年调查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人类个性完全可以通过器官移植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希瓦兹教授经过调查发现,一名女性接受器官移植后,竟突然开始会说流利的外语;还有一名女孩移植了一名年轻词曲作家的心脏和肺脏后,竟突然爱好弹吉他,并开始写诗和谱曲。
10%器官移植患者“继承”捐赠者性格
据悉,希瓦兹教授宣称,他的研究证明,至少10%的人体主要器官移植患者———包括心脏、肺脏、肾和肝脏移植患者,都会或多或少“继承”器官捐赠者的性格和爱好,一些人甚至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智慧和“天分”,就像那名突然会写诗谱曲的女孩一样!希瓦兹教授将于下周在英国伦敦的一个会议上披露他的惊人证据。
中医经络不存在?
其实经络的十二经脉就是血管,《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不就是血管吗?有人会问“经络不是还运行气吗?”气蕴在血中,“血为气之母”,还有人会说,中医的血和西医的血有区别,其实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只是研究切入角度不同。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中医诊脉的部位属于手太阴肺经,在西医中属于桡动脉。
古代医疗水平差?
有人说古人平均寿命短,连享受最好医疗条件的皇帝寿命都很短,更别说其他人,其实古代皇帝人均寿命还不如其他阶层人,我们以宋朝为例,宋朝帝王的平均寿命不足50岁,为49.76岁。这个水平线低于当时全国的人均寿命。有学者统计了史书有明确生卒年记载的宋人寿命,共统计了1095人,总寿命为70680岁,按照卫生统计学中均数公式计算后,得出这部分生活于社会上层的宋朝人平均寿命为64.55岁。有人统计过宋代几百位状元的人均寿命(这些状元多出身平民,而且四体不勤,在寿命上不占优势),统计结果是60岁左右。
所谓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人生七十古来稀,有一个为知者不多的解释,据说在隋朝以前的某段时期内曾经实行过某个短暂的历法,这个历法有半月20天的说法,也就是一个月有40天,如此计算,七十岁相当于现在的百岁,百岁在古时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说明了人们对生命的感慨以及对老人的崇敬。后因为这个历法并不完全适应于农时而被现在的历法所代替。
关于从墓志统计古人寿命,可能某些阶层坟墓没有发掘出来,所以统计数据不准确,还有可能漏泽园没有安葬某些贫民,还有些人可能没有墓志
有人说宋朝的生子不举是因为医疗水平差,其实那是宋朝城镇化商业化的表现,如果是因为医疗水平差,那么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应该比落后地区轻,但是宋朝发达地区生子不举反而比落后地区严重,东南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反而更普遍,而且当宋朝政府建立举子仓,收养那些贫民养不起的孩子时,生子不举也减轻了很多,这就说明宋朝的生子不举不是因为医疗水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