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贡献给华夏的几位大学者,科学家
作者:小别姑苏
史上第一睡仙:紫微斗数托名祖师陈希夷
传说他五岁仍不会说话,人称“哑孩儿”,偶遇一青衣妇女,喂了他几口奶,使他心窃顿开,从此开口说话。其实此青衣妇人乃是一神仙,自称毛女,临别时赠其一书,回家一看,此书乃《周易》。从此以后,他便一生修道,探究生命的奥秘,寻找延年益寿之方,终成大器,成为继老庄之后的道教至尊,被后世道教徒尊奉为“陈抟老祖”。
陈抟并无准确的生卒年代,后人推测他大约生于871年至989年之间;而他的家乡仍然莫衷一是,有说是四川普州(今四川安岳)人,有说是河南亳州真源(今鹿邑县)人。他字图南,号扶摇子;又因其拒绝做官,不问世事,一心修道,据说宋太祖赐其希夷先生(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先生)。
据《宋史.陈抟传》记载,他少年便阅读经史,精于诗礼书数以及医术药方,在参加科考未中之后,便以山水为乐,归隐湖北武当山,陕西华山等地。在武当隐居更是长达20年,此间潜心《周易》八封,演练服气辟谷之法(睡功),每天仅饮酒数杯便可度日。传说他曾获日月池中的五龙授功:此五龙化身老叟人形,向陈抟请教周易八卦;陈抟耐心细致的给五老讲解后,发现他们面如红玉,动若仙童。便反问五老健身之术。五龙便将睡功蛰龙法传授与他。陈抟据此勤学苦练,终成一代睡仙。http://www.shijiemil.com 世界军事网
陈抟睡功了得!据说,武当一道士几年未见其生火做饭,跑去一看,只见其鼾睡不醒。更有甚者,路过之人发现路边土中有一人尸形骇,走近一看,那尸骇突然说:"谁吵醒我啊,正睡得舒服呢!"
到了后周时他转隐西岳华山,深修睡功,时人称其为“华山高卧”,《宋史》记述他“常百日不起”。后周世宗想验证一下他的睡功,把他关房里,一个月后,果然还在熟睡。对于自己的睡功,陈抟曾有《对御歌》自述:“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覆地,南北任眠,东西随睡。轰雷电掣泰山摧,万丈海水空里坠。骊龙叫喊冤神惊,臣当恁时正酣睡。闲思张良,闷思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两三个君子(此处指在此间他与吕洞宾,李琪为友),只争些闲气。争似臣向青风岭头,白云堆里展放眉头,解开肚皮,打一觉睡。更管甚云红转西坠。”
精研《周易》的陈转,擅长相术。在赵匡胤和赵匡义还是小孩时,适逢后唐年间,中原混战不断,搞得民不聊生,四处逃荒。他见赵匡胤的母亲杜氏用两个竹筐一边一个挑着赵家两兄弟,疲惫不堪,艰难前行。陈抟微笑着挡住去路,拱手道贺:“夫人好福气!”杜氏惊疑地说:"我们母子三人逃难至此,衣食无着,性命唯保,福气何来?”陈抟给了她些银两,边走边吟道:“谁说当今无真主?两个皇帝一担挑。”路人视其为疯子(《宋史.陈抟传》)。果不其然,两个小孩一个后来是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是宋太宗赵匡义,而那妇人便是后来的大宋杜太后。以后赵匡胤因杀人逃难饥饿难忍时,陈抟又装作卖桃老者,救其一命。并与赵下棋对弈,诱其立下字据,将来赵当上皇帝后,华山永免税粮,应验后,便有了今日民间流传:“山是道家山,树是皇家树;华山不纳粮,不准乱伐树”的故事。
陈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学识渊博,着作丰硕,成就斐然,有治国安邦之才,却无仕途权力之心。着有《九室指玄篇》,《入室还丹诗》,《易龙图》,《无极图》,《先天图》等十几部着作。后人把他的成就归纳为八个方面,分别是:一,创绘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二,着《易龙图序》,传河洛数理成为中华龙图第一人;三,注释《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四,着《指玄篇》,《观空篇》,《胎息决》和《阴真君还丹歌注》并亲自实践,成为天下第一睡仙;五,着《龟鉴》,《心相篇》,把中国古代相学引向唯物论的范畴;六,着《三峰寓言》,《高阳采》等,博学多才,后世尊他为“儒师道祖”;七,书写“福寿"二字,独具特色,为后人推崇;八,精通棋艺,立健脑益智之功。
其实,在学术理论上,他更是最早把儒,释,道三者结合并融合在一起的人之一,对于宋代程颐,程颢及朱熹等人创立的理学理论有巨大影响。
陈抟拥有如此深厚的学识功底,又是道教高人,统治者曾竭力请其出山,为国出力。但他每次只是给皇帝们提出中恳的建议而不愿走进官场。
后唐皇帝下诏召其入宫,赐清虚处士,并赐三名美艳宫女。他赋诗一首“雪为肌肤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到来。处士不解巫峡梦,空烦云雨下阳台”,显示不念红尘的决心,不辞而别;
后周世宗欲求炼丹术,请其做谏议大夫,赐陈抟"百云先生”之号,被其拒绝了;
宋太祖赵匡胤算是其老友了,多次相请,亲下手诏,被他四句话:“九重天诏,休教丹凤衔来;一片野心,已教白云留住”给拒了;太祖一笑了之,赐号:"希夷先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先生);
宋太宗欲拜其为谏议大夫,请教治国方略,结果只得了四个字“远近轻重”(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以上皆出自《宋史.陈抟传》) 陈抟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一生修道,为中国道教文化和无极文化的发展贡献颇丰,后世成书的《封神演义》等,包括《西游记》里的道教素材都深受其无极图等的影响。
范蠡——道商祖师、吴越功臣
史料:范蠡,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着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目前社会上广为认可的范蠡学术思想传承关系为:老子——计然——范蠡——猗顿。范蠡的老师计然,原姓辛,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为老子门下“玄元十子”之一。
王振川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范蠡不但是计然的弟子,而且在他的人生中,应该也得到过老子的亲自指教。范蠡跟老子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点评:作为一代道家高人、一生无为而治、功成身退、却被说成是儒商之祖、不知道这些专家教授怎么想的、对历史太不负责任。要知道、在历史上、当官的不一定都是儒家、百家都可以主宰历史潮流。真正的幕后高人其实是道家、所谓外儒内道、高手都隐藏在背后。
张良——汉朝第一开国功臣、张天师之祖
史料: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因为他在推翻秦朝暴政后,对灭楚兴汉有功,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
张良不慕名利,不贪享荣华富贵,放下这既得利益,去认真修炼,入白云山,师事黄石,号赤松子。最后成仙而去。张道陵、道教的第一位开创及组织者、是张良八世孙、张天师的祖庙也是祭祀张良的家庙、叫“留侯家庙”、现在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古镇。
点评:作为大汉开国功臣、一生不图荣华富贵、功成身退、比之韩信等有较好的结局、但是似乎历史上所有的道家高人最终都是如此、出山不是为了贪图名利、而是拯救苍生、一旦了却心愿也是归隐之时。
王羲之——天师道世家道士、一代书法大家
史料:作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书圣王羲之,出身于声名显赫的“王谢世家”,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但这个“世家”又“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王羲之自青年时代起就跻身仕途,但同时又是一名虔诚的天师道信徒。
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一贯的思想轨迹加以探索,却也毫不奇怪。《世说新语》所载他与谢安共登冶城时的一番谈话,即是例证。
王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事实上,他也确乎有过“弘济之志”,他曾撰文论述蜀汉诸葛亮的功业才智,称其为“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并以此自勉。
但在这同时,确实又殷切期盼能远离尘世的喧嚣去修身养性。在他刚踏上仕途任秘书郎时,就曾对朋友说过:“吾为逸民之怀久矣。”
从表面上看,他的“弘济之志”与他的心存高远,希冀寄情山水、求真悟道,似乎构成了他长达三十年仕宦生涯中的一对矛盾;但如果从王羲之的思想内质看,恰恰也表现了他作为当时乱世中的优秀知识分子“以道为本,以儒为用”的自然冲淡的老庄思想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道德观念的有机和谐的结合。
不过说到底,就他个人理想而言,始终是做一个世外高人,一个修身养性的天师道方外之人。我们认为,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王羲之仕宦生涯中的立身行事,应该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点评:不管是文人、是书法家、是儒生、是道士、都不重要了、但是王氏一族、却实是天师世家的忠实信徒与传统者、虽然王氏一生、徘徊在仕途、书法艺术、以及修真道士这三个角色之间、但是他的内心世界、是没有忘记修道的根本的、所以在临走的前一年已归隐炼丹。
陶弘景——山中宰相、茅山宗祖师、化学家之祖
史料: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又和炼丹有关。
点评:陶弘景究竟是什么人呢?作为政治人物、却住在山里面、不上朝、皇帝都对他奉若神明、很特别。但同时呢、又是医学大家与炼丹化学大家、是中国古代十足的科学家人物代表与领袖、其对于外丹化学以及中医道医学的贡献、在历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
最重要的、他还是道教茅山宗上清派的奠基人与开山祖师、茅山道士都得尊崇他为老祖宗。同时他还是文学大家、国学大家、对于当时历史所有的学问、几乎无一不览、无一不通、难怪帝王将相及社会名流都是他的忠实信徒。
华佗——著名道家方士却不得善终、真乃千古奇冤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点评:作为一代着名方仙道士、建安三神医、其中与之齐名的董奉、也是道士、称杏林真人、然董真人一身隐居山林、治病修行、最终得以善终、要是华佗真人不应流氓曹操之诏、或许结局回异。虽然自己舍身取义、自知大势所趋、但也为天下苍生及历史留下无限之遗憾。
魏征——初唐名相、贞观之治名垂千古
魏征字玄成,河北魏州曲城人,祖籍为四川省广元剑阁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点评:道士出山而能够名垂千古、文武双全、辅佐帝王、中兴大唐而开启贞观之治的有名历史盛世局面、魏征可谓历史上不多得的道士。而且还主持修编多种历史丛书以及重要文献、类似这样的人、也只有元朝的耶律楚材、以及明朝的和尚军师姚广孝能够与之媲美了。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兼通佛典。
点评:自古道门内部有“十道九医”之说、就是说道门里面、十个道士九个都会医术、不知医不足以为道士、中医在上古时期是没有这个名称的、上古时候都叫道医、医学是掌握在道士的手里的、后来逐渐流传到社会上、而形成了所谓的中医、但是真正的医学高手、都是隐藏在道士内部、历史上道士之中的神医屡屡皆是、但是论名气、论功德、论着作及历史影响之大的、恐怕没有能够超越药王孙真人的了。
吴道子——著名大画家、神仙吴真人
史料:吴道子,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画史尊称吴生。河南阳翟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卒于唐肃宗朝。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
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
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甫),文之于韩退之(愈),书至于颜鲁公(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点评:一代道门艺术大家、精通诗书画文、可谓当时艺术家之至尊人物与集大成者、但同时又是修道高人、也正是因为有这个道家的修行、才能有如此高深之艺术造诣、不是凡夫俗子可以比拟。
李泌——南岳衡山高道、辅佐三代帝王
史料:李泌,字长源,京兆人,唐朝大臣。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
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灵武,召他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岳。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
后来,李泌在游衡山、嵩山时,“遇神仙桓真人、羡门子、安期生先生降之,羽车幢节,流云神光,照灼山谷,将曙乃去,仍授以长生、羽化、服饵之道,且戒之曰:‘太上有命,以国祚中衰,朝廷多难,宜以文武之道,佐佑人主,功及生灵,然后可登真脱屣耳。’”
(《邺侯外传》)这段记载明显带有神话色彩,但也说明了李泌早年有过进山修道的经历。从此以后,李泌就长期绝粒食气,修黄老谷神之要。
点评:作为一个道士政治家、辟谷大师、修炼高人、能够在宫廷当朝议政、而且还穿着道服、在皇宫修行、经常指点江山国事、军政大事、辅佐几代帝王、唐氏家族、不但参与国事之谋划、还参与皇帝家事之左右、可谓于国于家、都有莫大之贡献功劳、而且最终得以功成身退、归隐山林、继续修炼成仙、这样一个隐秘之客、实属稀有。
李淳风,天文学家、数学家。作推背图,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
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九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十七岁回到家乡,成为李世民的谋士。
点评:李淳风作为大唐一代官方天文学家、数学大家、在当时官方地位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地位、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道士自古都是精通天文地理之学、以及易学数学等学问、历史上有名的道士天文地理学家还有元朝赵友钦真人、朱思本真人、以及清朝李明彻真人等人。
道家的学问、都是历史上领先的科技学问、当世的一流学问、很多大儒的学问都是没法和道家人物相比的、相反道家却能够通晓儒家之学、所以在古代、帝王将相见了道士都要三跪九叩、这就是对道家的尊崇。
李白——上清派一代高道、世称诗仙太白李真人
史料:李白,字太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道士隐居于眠山,潜心修道,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点评:李白作为一代文化名流、一生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在道教内部又称之为“太白李真人”。
李白与当时多位高道都交往很深、相互学习道法、自身也是文武双全、时而隐居修炼、时而仗剑行走、虽然得玄宗皇帝召见、却没有参与政治斗争、而是继续放荡江湖之间、李白之道教度师为大唐国师、茅山上清派一代宗师“司马承祯”、纵观太白一生所作之诗文、岂是世间庸俗文人能比、李真人之称是无愧的。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晚年修道的诗人
史料: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及应制诗,写景之作,清新通俗。《回乡偶书》诗传诵颇广。
点评:作为一代政治文人、自然有其高深的修养思想以及境界见地、至于晚景回乡入道、在当时也是一个时髦趋势、唐朝皇帝信道、当时的科举、有儒家科举与道家科举之分、考上都可以为官、而且很多皇室宗亲、青年男女都有修道入道的经历、杨贵妃就道号为太真、以及其他公主太子修道入道者不枚胜举、贺知章之从道也是历史使然。
苏轼——亦儒亦道的一代文豪
史料: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在苏轼的同学中还有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由于苏轼受过道教的启蒙教育,所以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衷,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描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白玉蟾祖师诗文之中常称苏东坡为“坡仙”,可为了解苏轼者也。
点评:作为道家的俗家弟子、一生徘徊不定、亦儒亦道、少年道观求学、中年宦海沉浮、盖世文才出众、也算一代风流人物。
刘伯温——明朝奠基之人、留下太多传奇
史料: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明史》说他生得颀长伟岸,虬髯拂胸,一副仙风道骨的气派。他自幼胸怀大志,聪明好学;于书无所不读,于术无所不通。
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史子集,样样通晓;尤精于象纬之学----卜筮、风水、星相、灵棋、讳,洞悉天机,料事如神,据说能预知五百年之事。
他以鬼谷子的秘术纵横捭阖,以诸葛亮的谋略运筹帷幄,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辅助朱元璋击败元朝,谫灭列强,得成帝业。
刘伯温功成身退,回到家乡青田,又巧计躲过朱元璋和奸相胡惟庸的毒害,便改着道士装束,悄悄离家,游历江湖,成为江湖的一大奇人。从此刘伯温再也不曾回过老家青田。二十年后,有人在雁荡山的一个旧庙发现了他写的一首词《一剪梅》。
点评:作为一代传奇军师、文学大家、政治人物、易学大师、刘伯温有着太多的传奇、至于他是不是道士身份、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刘伯温之师、野史之中记载为当时铁冠道人张中、此人乃一神奇道士、也曾经指点过明太祖、刘伯温一生数术及修炼绝学、当为道家高人所传授。
第二、刘伯温后来于雁荡山修炼成仙之说、也并非空穴来风、以刘伯温之修行、道家的闭气胎息之区区小法、对于掩饰奸人耳目、还是可以用于一时的、所以作为一代传奇人物刘伯温、不是单纯的儒家、也不会轻易的死亡。
冷谦——明朝权威音乐大师、修道高人
史料:冷谦为明初道士。生卒年不详。字启敬,或曰起敬,道号龙阳子。钱塘人,或曰嘉兴人,或曰武陵人。
道士行藏不详,现存记载仅见其从事音乐、绘画之事。《明史.乐志》载,吴元年,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属有协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谦者,知音,善鼓瑟,以黄冠隐吴山(在今浙江杭州市)。
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乃考正四庙雅乐,命谦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罄等器,遂定乐舞之制"。是明代郊庙乐章的奠基者。曾着《太古遗音》琴谱一卷,宋濂为之作序,书已佚;又着《琴声十六法》,今存。是明初很有影响的音乐家。
点评:作为武侠小说神话般的传奇人物、道家的养生大师、医学大师、以及宫廷音乐大师、冷谦还是具有一定的神奇性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