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冬至课 -5- 玄学一二三之无极衍道太极两仪
作者:小别姑苏
无极是道德经首次提出的概念,意思是万物产生之前,天地混沌未开之时,是一个没有道,没有规则,没有物质的概念。
一切都是“空无”,这是一件事物发展的起点,也是终点,它没有中心,那也就没有边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换句话说,这个无极状态,可能就是150亿年前宇宙还没有诞生的状态,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对于宇宙诞生之前的描述,和无极的概念是不谋而合的。
既然是什么都没有,那么也就没什么好说的,我们只要记住,一切事物发展的起点,就是无极,终点则是“复归于无极”。
什么是道?百度百科说,道是自然,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的宗教命理哲学,离不开道这个字,道家思想在其中产生非常巨大的作用,一切学术基础,都是这个所谓的“道”。
道是一切的初始,原则上说,道是无形的,所有有形,都是“道”产生和演化的,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
道的科学名称,叫做“规则”,或称“规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规则,生老病死是规则,日出月落是规则,星体运转是规则,我们这个世界,严格地按照规则和规律运行着,各司其职,各在其位。
规则是无形的,需要一个有形的物质来体现规则运转,这个有形,就是“一”;道生一,是无形生有形,科学的解释,就是规律法则支配下,产生的基础物质。
好比在二次元的世界,绝对不可能出现“高”这个概念,因为二次元的规则就只有两个,“长”和“宽”;世界的形成是绝对基于规则,服从于规则的。
古人如此崇尚于道,就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向往。
那么这个一是什么?一就是太极。
这个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太极图,又叫阴阳鱼眼太极图,
太极的概念最早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百度百科说太极是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其实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太极图是一个解析宇宙运行变化过程的模型,阴阳两气交融流转,循环往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而又互根,阴阳对立而又互溶,运动产生了变化,而易这个字的含义,就是变化。
其实根据术数家对于宇宙哲学思考的不同观念,太极图并不是只有这一种,只是这一种我们最为熟悉,比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上写: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他心中的太极是啥样的呢?
这就是周子的太极宇宙模型了。
孔子用文字将《易》描述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并没有提无极。“无极”一词据说是老子在其《道经》第二十八章首次提出。
而周敦颐则将其与《易》结合在一起,他在《太极图说》中这样描述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太极本无极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后来的学者对此番表达的解释为太极是指有色有像包含万类的大宇宙,无极是推动这个大宇宙运动的变化规律,规律是看不见的故曰无极。但无极并不是一无所有,其精髓是阴阳五行这个二五之精。准确的说“无极”是无所不及,而太极是太过极化。
那么无极到底是什么都有的无所不及,还是什么都没有的无之极点?显然,我认为这两者都是不存在的。一会讲阴阳的时候,还说具体分析。
周子认为,太极是无极生出的,其实也就是从什么都没有,到出现了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无极就是太极没有产生变化的状态。太极图和无极图都是圆形的,无极就是少了其中阴阳的划分,所以无极和太极,不是两种存在,是一种存在。
古人用圆来表述一种无限可能,无限大的意向,比如天圆地方,并不是现在人认为的,古人很傻,觉得地是方形的,天是圆形的。
古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很多都是象术表意,用符号形状来表达一种哲学思想。地方,那是因为人在大地,需要分出四方,天圆,则是表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哲学思想。这个天圆地方,本就是出自易经思想,陈希夷有天圆地方图传世,又叫六十四卦方圆图。
这个图,外圈之圆,表述了天道运行,中间之方,则是地道运行的规律。
外圈从乾卦开始,逆时针旋转,上爻阳变阴,变成了夬卦,气运依次运转,至复卦结束。再由坤卦开始,姤卦结束。又到了乾卦,循环不息。
地方图与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地图方位相一致,只是南北极偏离得更明显一些。
这个圆的顺序,其实就是易经的原始卦序。而我们习惯上用的卦序,则是孔子重新排序的,关于卦序和先后天八卦的推衍,这点以后再讲。
我们再看太极阴阳鱼,鱼头部最饱满的位置可以表示阳极,但是这时候衔接的就是阴鱼的鱼尾,代表生阴,两条鱼就像头尾相衔在转圈,表示宇宙是在不断运动和循环的。两条鱼头在太极中心点相溶,与两眼一起构成了太极图中第三区域,是两仪生三才的理论表现。两鱼、两眼则组成四象,三才结构中则是以中间部分单独成为一个区域,四象加一,组成了五行之数。这就是基本的太极图表述了。
从哲学角度来说,马克思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事物的两面性,我们祖先称之为“阴阳”。
鸿蒙初开,道生一,同时就演化出两仪来,如同盘古开天的传说描述,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在我们这个次元的规则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之类的人间道理,小孩子都能说的出来,为什么我们世界的规则,需要让世界的一切都具有两面性呢?事物的两面性才带来了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更多,更多的变化。
太极生两仪,这个两仪就是阴阳。
阴阳就是对立,比如表是阳,内是阴;前是阳,后是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热是阳,冷就是阴。
两仪的产生,是宇宙规则一个重要的基点,每一个变化的基点都是一个规则的诞生,所以两仪支配了宇宙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律,阴阳根本律。
看过我那篇道之八大规律帖子的同学应该能有了解。关于这些规律,后面的课程里还会再细节化解说下。
不过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复合体,比如你的手,因为是物质的,外在的,所以是阳,但是这只手上的手指却是阴阳并存的,大拇指是阳,其余四根手指是阴,为啥大拇指是阳呢?因为大拇指只有两个指节,偶数为阳,其他手指都是三个指节,奇数为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只手上,大拇指单独一位,其余四指共处一位,轻者为阳,重者为阴。
大拇指为阳,但是两个指节也分阴阳,上段为阳,下端为阴,万事万物就是这样一环套一环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从易学角度,纯阳和纯阴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最为极致的阴阳,也只叫“老阳”,“老阴”。比如我们的大拇指是手指中的老阳。其余四指就是老阴。
而老阳中再分出的阴阳,就叫“少阴”,“少阳”。
比如大拇指两个指节的阴阳区分,就是老阳中包含的“少阴”、“少阳”。
这也是一种规则之下包容规则的模型。如果你把太极图阴鱼的阳眼再看作一个小太极图,就可以理解这个概念了。而小太极中,当然一样还包含更小的太极,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这一个白点,代表的是老阴,意思是极致的阴,但老阴并不是纯阴,即便它是阴的顶点,也是有阳存在的,只是这个阳在阴中,受到阴的规则制约。
太极也是立体的,运动的,随着运动会发生阳长阴消,阴盛阳衰的不断变化,当阳位于极点,或者阴位于极点的时候,就产生了看似纯粹的独立阴阳分割。这就是两仪。
当事物产生对立后,矛盾就随之产生,贵贱、贫富、动静、冷暖、刚柔,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矛盾,但是又相互依存的。
没有贵,就不可能有贱的概念;没有动,就没有静的对比。